API 雜談

前言 本篇算是整理下目前自己對 API 的理解,算是雜談性質,就記錄一下吧。 什麼是 API (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) ? 從文義解釋開始 從文義解釋來看,API 的基本定義是:軟體之間溝通的介面,允許不同系統有規範地交換資料。API 規範了如何向服務提出請求、需要的資料格式,以及回傳結果的形式。 然而文義解釋總是過於抽象,我們還是舉例來說明會比較清楚。在介紹何謂 API 時,最常聽到,會用餐廳點餐來比喻,我這裡也不免俗地用這個方式來說明。 餐廳的例子 Image Source Credit: Celeste Layne - Medium.com 你是餐廳的顧客,菜單代表「服務可以提供那些資料、功能」。當你向服務生點餐(發送請求),服務生將你的請求帶給廚房(資源所在,也就是後端系統)。廚房根據菜單和你的選擇(麵要加大不要辣)的選擇製作食物(處理請求)。最後,服務生把餐點(回應)端給你。 在這個比喻中,服務生就像 API,客戶端(顧客)不直接與後端(資料、邏輯、資源)打交道,而是透過 API 這個介面來溝通下單和取得結果,省去彼此理解內部細節的麻煩。 但是,工具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,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,而是背後要解決的那個問題。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的是,如果沒有 API,會如何? 軟體之間就必須「直接訪問」彼此的資料或功能,彼此須了解對方的內部細節,如同點菜時顧客沒有按照制式的菜單點餐,廚房根本不知道怎麼出菜,最後本人必須進廚房了解每一道手續,如此一來餐廳根本無法運作。但若真的讓顧客直接進餐廳,如此,就會缺乏安全隔離,外部程式可以隨意取得資料,使系統變得脆弱,就像顧客可能將病原體帶入廚房,污染食材。同時,維護上若有需要調整,將會修改困難,比方說內部實作細節更改,取用者要如何取得資料,必須重新理解取用過程。 舉例來說,如果沒有 API,你開發一個 App,需要取得 google 地圖的資料、處理金流等功能時,你得直接接觸這些系統的底層,理解提供服務者的內部結構才能夠拿到你想要的東西。 訂購人的困境 OK,現在每一家餐廳都有自己的菜單與訂購單,解決了廚房的溝通問題。這解決了單一廚房點餐的問題,基本上只要看得懂上面菜單的文字,就可以知道這張單要出甚麼內容。我們有了 API 了! 但若場景變成:要對多個餐廳要同時下單,你是訂便當股長,就會遇到要對應不同便當店,要看懂每家的菜單格式,還要想辦法看懂各位同事自由格式的信件內容,也就是你要適應不同格式,結果就是增加了溝通成本。 例如上圖,每間餐廳的菜單風格迥異。 開發人員的困境 回到開發場景。來做個系統吧,資訊人員一定會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,降低便當股長的離職率。但資訊人員遇到了問題,那就是他要去串接的每個店家,他的訂購單格式都不一樣,此時面對了一些抉擇: 鍛鍊資訊人員,所有店家都客製作下去,但這可能會提高資訊人員離職率。 訓練資訊人員的溝通能力,配合專案經理,以及外部合作商,談訂一個共同的規格。 很遺憾的,上面那兩個選項,偉大的老闆選了項目 1,為了不影響其他合作商,所以決定讓自己的工程師處理。 如果每個合作對象(例如不同餐廳)都用自己的格式來傳遞資料,資訊人員(工程師)就必須針對每一種格式,開發不同的「解析」方法。舉例來說: 有的店家用 Word 檔案下訂單,有的用 Excel,有的用 PDF,有的直接寄圖片,有的用網頁表單。工程師就要寫很多不同的程式,來讀取和理解這些不同的檔案格式。 如果店家改變了檔案格式(例如 Word 從 2003 版換成 2007 版),工程師的程式就可能失效,要重新修改。 有的 Excel 檔案可能被植入病毒,還要擔心安全問題。 如果是圖片,還要用影像辨識技術來「看懂」圖片內容,萬一圖片字體換了,辨識又會出錯。 ...

August 11, 2025 · 2 分鐘